小儿烧伤

首页 » 常识 » 常识 » 他,被称为活着的邱少云,有一次上街,
TUhjnbcbe - 2024/4/7 17:28:00

他,被称为“活着的邱少云”

“我们有坚强的意志,我们有颗永不残废的心!”

在四川新都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里,有千余名残疾军人,其中多数都参加过抗美援朝。而在这千余名英雄中,有位老兵异常显眼——他面容模糊、双手蜷曲、五官扭曲在一起,看起来让人有些“害怕”。

即便是他自己,也说:“有一次上街,曾把别家的孩子吓哭过。”

这位老兵,叫涂伯毅。别觉得老人的面容有些“可怕”,若是了解过他的事迹、知道了他的故事,你一定会觉得这位老兵是“最帅、最可爱的人”。

涂伯毅和弟弟旧照

抗美援朝爆发那一年,涂伯毅从军校提前毕业,被分配到了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一二六师政治部工作。

在中央确定抗美援朝后,涂伯毅随部队成了第一批入朝的战士。从年10月19日起,他先后历经了第一、二、三次战役,虽有负伤,却依旧坚持在第一线,直到第四次战役。

和前几次战役不同,这次敌军显然做足了准备。反观中国人民志愿军,历经前面数次战斗,部队已经十分疲惫,再加上战线过长,物资供应也十分困难,以至于全员进入了修整状态。而敌军趁势,发动了大规模攻势!

在志愿军进入坚守防御阶段后,涂伯毅所在部队也不例外。彼时志愿军最大的任务,就是在毫无制空权的情况下,坚守汉江一线。

这一次敌军也聪明了不少,每天都有大量的坦克、飞机、火炮,分多路向志愿军进攻。如此一来,很长一段时间,志愿军都只能处于坚守防御的姿态。

年2月14日,敌机再度来袭。肆无忌惮的敌机,盘旋在解放军战士上空,早已习惯的志愿军,迅速找好掩体,准备应对敌人的炸弹投放。可谁知敌人投放的并不是炸弹,而是凝固汽油弹。

一声闷响,山坡上顿时硝烟弥漫。草、树,乃至于石头都在燃烧!

这时候,人根本躲无可躲。原本匍匐在地,手指、脚趾紧紧抠住地面的涂伯毅,被周围的火焰团团围住。

来不及细想,他凭着记忆猛然窜进右边的石洞。进洞后,涂伯毅在地上来回打滚、不停拍打身上的火焰,折腾了许久,才扑灭了火焰。那时,早已疼的没有知觉的他,只觉得全身火辣辣的。

瞧着漫山遍野的火,当下他根本没办法出去,只能一直在洞里等着,直到天黑才被战友发现,接应下山。瞧着全身大面积烧伤、血肉模糊的涂伯毅,战友俱都强忍着悲伤,将其抬上担架,急忙送往就近的卫生站。

强忍着的涂伯毅

他烧伤这般严重,卫生站只能将其转送回国治疗。当医生、护士接手涂伯毅之后,不由得心神一动。

瞧着双眼蒙着纱布,依旧坦然的病人,所有人都做了一个决定——尽量掩盖住事实,让涂伯毅有一个适应的时间。毕竟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来说,毁容是一件十分痛苦且不能接受的事情。

即便所有人都瞒着,涂伯毅依旧趁着大家不注意,偷溜出去,对着水塘照了照。那瞬间,他人蒙了。往日熟悉的容貌,不复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一张陌生的脸。

“在水塘边看到自己的面容,我连死的心都有了。”

即便有所心理准备,但瞧着这张脸,涂伯毅依旧止不住的悲伤、难以接受。往日在战场冲锋陷阵,他毫不畏惧。即便是在被战友从山洞救出来那刻,他心里依旧在想之后或许再也不能上战场。

可眼下,不能上战场的他,连生活似乎也成了问题。这让他万念俱灰,失声痛哭起来。可国家并未放弃他,为了让涂伯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,安排他到东北、江浙等多地治疗。

植皮、整形,总算让他的病情有所好转。原本因烧伤连在一起的手指,被一一分开,渐渐也能拿起来筷子和调羹。可烧伤带来的创伤后遗症,还是让他自卑。那段时间,涂伯毅将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。

不到公共场所、不见人,就独处在自己的小天地。很长一段时间,他都处于极度自卑、悲观的情绪中。可历经生死,见证了太多战友战死的他,也在不停的拷问自己:“我还这么年轻,难道就要一直这样下去吗?”

残废不可怕,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残废!正如臧克家那句:“有些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些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

残而不废,向命运发出挑战!

在战友、医护人员等人的鼓励下,涂伯毅从自己封闭的世界一点点走了出来,渐渐接受了这件事。

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

年,已经基本痊愈的涂伯毅,住进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。原本有所改变的他,一次走到大街上,把一个小孩子吓哭了。那之后,又让涂伯毅受了些许刺激。

“还是少出去好,免得吓到了别人。”

自那之后,他就待在了休养院的档案室,承担起档案管理工作。这个工作走动少、接触的人也少,加上涂伯毅实在不想外面的人看到他的脸,有关领导也就同意了这件事。

和之前的绝望不同,虽说他待在这狭小的空间,但涂伯毅对人生却没有丧失希望。在这里,他看了不少书籍。如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把一切献给党》,在这些书籍中,他渐渐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。

在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一书中,有这样一段话:“钢是在烈火里燃烧、高度冷却中炼成的,因此它很坚固!”

人生,不正是如此?

深受启发的涂伯毅,自觉人生理应更加精彩,对自己的脸再也没有任何芥蒂。当从人生的“死胡同”走出来之后,他接触的人越来越多,参与的活动也多了起来。

在一次观看院里演出队排练时,涂伯毅随口提了一句意见。一直不说话的涂伯毅,在这件事上表现得格外积极,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,这让演出队十分高兴——他们想要涂伯毅参与进来。

涂伯毅却迟疑了,在他看来,留在档案室管管档案的工作最合适不过。随演出队上舞台,实在不好见人。

兴许不少人就会说:“他不是对生活的重拾了希望,为什么还害怕自己这张脸会吓到人?”

重拾希望不假,涂伯毅亲口说:“我的面貌改变了、手指蜷曲了,但我的灵魂没有改变!但凡只要是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有益的事情,哪怕再小我都要去把它做好!”

院领导知道这件事后,第一时间就询问了他的意见。涂伯毅说:“我这张脸,哪里有勇气登台?”

在领导和同志们反复做的思想工作下,他最终还是同意了!

和涂伯毅一般,演出队的成员多是残疾。相较于其他人,涂伯毅是少有的双眼和四肢都健全的人。为此,他反而成了演出队的主力。

没指挥,他上;需要他学舞台灯光,他学;要求他学电工,依旧照学!既然选择进入演出队了,往日里的顾虑也就少了许多。唱歌、跳舞、学打击乐器,涂伯毅几乎都是挑头干。由此,他成了舞蹈队主力、合唱指挥。

除此之外,他还是演出队的后勤保障。从灯光、音响,几乎面面俱到。这时候的涂伯毅,已然找到了继续奋斗下去的方向。

演出时的涂伯毅

年,涂伯毅随演出队赴北京演出。这一次,他见到了老一辈革命家——周恩来、陈毅、朱德等。

当演出结束后,周总理等人上台和这些伤残军人一一握了手,并祝贺他们演出成功、称赞他们不仅是人民的战士,更是人民的艺术家。当周总理和涂伯毅握手时,还特地问:“你受过几次伤?”

早先在台上就注意到周总理的涂伯毅,这时有些许晃神。尤其在演出结束那刻,他清晰地看到周总理流着泪为他们鼓掌。那份自豪、敬佩,溢于言表。如今和周总理如此近距离接触,涂伯毅激动地几乎说不出话来。

那一刻,有千言万语的涂伯毅,只说了一句话:“请总理放心,我的身体很好!”

而周总理也十分关心地说:“现在还能唱、能指挥,真不错啊!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!”

老一辈的关怀、谆谆教诲,让涂伯毅备受鼓舞。再往后的岁月里,这也成了他动力的源泉和希望。虽说他对生活的充满了希望,但在休养院,还是有不少人滋生了别样的情绪。

在许多人眼中,休养院的战士们都是英雄、人民功臣,可对于休养院的战士们来说,却有不一样的想法。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:

一类是因战争不幸残疾,埋怨世道不公平;

另一类是受过嘉奖,居功自傲。

不管哪一类,都属于正常的思想活动。涂伯毅此时就会站出来,主动和其他伤残军人沟通。他总是说:“人活着不是为了名、更不是为了什么地位,而是为了对得起党和国家!”

抗美援朝爆发后,志愿军雄赳赳、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,那时候又有多少人在意生死?在乎身后名?既然当初不在意这些东西,如今何必在意?

伤残,并不是终点。

涂伯毅常说:“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,哪怕再小,也应该去做!”

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,有人会充当支柱,那也有人充当螺丝钉。而他们,就要努力做一颗被需要的“螺丝钉”。

在他的开导下,许多残疾军人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积极向上、乐观助人,整个休养院展现出了别样的风貌。他的这份积极向上,不仅影响着周围战友,也为涂伯毅自身带来了幸福。

当时,休养院除了残疾军人之外,还有不少工作人员,刘会兰(涂伯毅的妻子)就是其中一位。最初,两人并没有多少交集。直到一次院里选拔舞蹈人员,涂伯毅注意到了她。彼时两人也没想到,两人会产生爱情的火花。

涂伯毅在一众人选中,挑中了刘会兰。院领导也觉得这女娃娃人还可以,舞蹈姿势也不错,就准备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。

晚年的涂伯毅与妻子刘会兰(杨鸿摄)

由此,两个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。

任何时候,人们对于英雄都有天然的崇敬之情。更遑论涂伯毅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,更是生活中的勇士。任谁遭受这么大的打击后,也不可能如他一般乐观、积极向上,这份勇气深深感染了刘会兰。

那股子身残志坚的精神,彻底打动了刘会兰!

刘会兰后来说:“涂伯毅在战斗中负了伤,原本帅气的小伙子成了这幅模样,值得我们尊敬、付出。”

有了别样想法的刘会兰,最初其实也有所顾虑。但和涂伯毅相处这段时间,她被其乐观精神深深折服。当唯一的顾虑被打破后,两人自然而然的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这下,涂伯毅的人生再度添了一份希望。爱情、事业双丰收,让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激情。

不少人都说:“涂伯毅这老人,对人总是特别热心,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。”

而这份希望,也被他用演讲的方式,传递给了更多人!

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,涂伯毅除了在演出队忙工作之外,他还积极投身于国防教育事业当中。

往日怕见人、不愿见人的他,如今面对的是学生、军人、企事业单位工人,可他再也没有往日的胆怯,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活力的演讲。

涂伯毅演出

从爱国主义讲到国防教育;听众从青少年到军人。不同的演讲内容、演讲对象,但不变的是他那颗为国的心。正如涂伯毅所说:“党的领导,是他们生命力的源泉,他将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党和人民得无限服务中去!”

在休养院的六十余年里,老人从未停下过去校园、机关演讲的事业。算下来,老者已经做了近万场报告,足迹遍布成都市内外,行程更是长达几十万公里。

在这近万场报告中,老者从不说革命的苦、累,而是就个人经历、乃至于整个休养院残疾军人的经历,一次次宣讲他们不曾放弃、自强不息!

与一般的心灵鸡汤相比,老者的演讲更具有直观性、冲击性。他一身的伤,便是最好的教育。那瞬间,没人会觉得老者的脸吓人,而是由衷的感谢其曾经做出的牺牲。兴许许多人会问,老者做这些报告真的有用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
在涂伯毅作报告、宣讲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这些年,还真帮了不少人。在新都当地,有位厂子的工人听了涂伯毅的宣讲之后,专程找上门,希望他能劝导一下自家女儿。这位工人的女儿,自小就患有小儿麻痹。

本就自卑的同时,高考还意外落榜。双重打击下,女孩有了轻生的念头。知道这件事的涂伯毅,赶到工友家,用自己的亲生经历鼓励小女孩重树信心,积极向上面对生活。不仅如此,他还专门找上有关部门,费劲周折,为女孩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。

有了涂伯毅的帮助,女孩轻生的念头被打消,重新面对生活。而这样的事情,涂伯毅还做了许多!

这些年,他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——成都好人、四川省最美老人、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、全国模范退役军人。这一个个荣誉称号,正是大家对他自强不息、服务人民的最大认可。可对于涂伯毅来说,却觉得“受之有愧”。

当面对记者采访时,老者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我觉得我做的还不够,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服务中去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才是我最终的奋斗目标!”

可了解他的人,都知道涂伯毅已经付出了太多。年轻时,他付出了青春和容貌;年老时,他付出了时间和精力。除了这些,他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亲手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进了部队。自此,两个儿子分别在海军、空军服役,为此造就了“两带三军人,一家海陆空”的佳话。

除了这些,老者自搬入休养院以来,就为社会无私奉献了六十多年。除了前面提及的演讲之外,老者还做了不少好事。

涂伯毅给学生们讲课

年,汶川大地震之后。作为休养院的一员,涂伯毅积极支持院里工作及休养区工作,在院里发动了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的爱心捐款活动。

这些年,涂伯毅和老伴生育了好几个孩子,家境并不好。可他依旧拿出自己的抚恤金,踊跃向灾区捐款。不止是他,休养院的每一位,几乎都捐赠了一笔钱。

钱或许不多,但代表的含义却是巨大的!

涓涓细流,可成江海。正是有无数涂伯毅这样的人,无私奉献、默默付出,才有了现如今的新中国!

不止涂伯毅是“热心肠”,这些年相处下来,他身边的人,也有许多这样的“热心肠”,包括他的妻子刘会兰。

在结婚之前,她就在休养院工作,后来更是嫁给了涂伯毅。算起来,她跟休养院还真有别样的缘分。就连刘会兰自己都说:“我和休养院想来是有缘分,和涂伯毅在一起也算得上是缘分!”

因此,她常常将伤残军人的事挂在心头。

院子里有一位老红军去世,因其无亲无故,刘会兰就充当了“女儿”这个角色。帮老红军穿衣、整理仪容,几乎全程陪着,直到老红军后事处理完毕。

除此之外,她还是院里出了名的“热心肠”。毕竟休养院多是些伤残军人,生活多少有些不方便。尤其遇上重病感冒,照顾起来更加费劲。可她不怕苦、不怕累,上下打理的十分利落,照顾的十分到位。

后来刘会兰从休养院退休,依旧闲不下来。心系休养院伤残军人的她,常常去组织各种活动——跳舞、健身,想了法的,让这些老人感受到温暖。

涂伯毅如此、刘会兰如此,在许多人眼里,这两人就是婚姻的最佳代表。事实也是如此,婚后的两人,的确十分幸福。生育的孩子,在两人的教导下,俱都有了一定成就,其中两个儿子还在部队工作。

逢过年过节,孩子们往往都会带着后辈看望两位老人。这种氛围也深深感染着周围人,凭着这股子气氛,涂伯毅一家多次被评为“五好家庭”、“文明家庭”。

家庭幸福、人生圆满,涂伯毅却没有选择享受天伦之乐,而是继续奋斗在国防教育第一线。他说:“只要我还活着,就应该为党、为人民多做点事。”

说来也奇怪,与老者相比,许多人往往都是在抱怨社会、埋怨不公、吐槽工作,觉得这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。可世界上真就是完全公平?

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多数中国人都处于吃不饱、穿不暖的悲惨境遇中。即便新中国成立后,若非先辈们靠着命拼,又何来如今的幸福生活?休养院的数千伤残军人,不也是为了新中国?

就拿涂伯毅说,他面容毁了、手蜷缩在一起,可他从未对生活丧失过希望。老者说:“活下来就是一种幸福,我应该好好地活一辈子!”

于是,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涂伯毅做演讲、义务捐献,积极参加休养院的活动,还自学了各种技能:跳舞、舞台指挥、电工,掌握了太多技能。

即便晚年,本该颐享天年的年龄,涂伯毅依旧坚持着作演讲。他为的是只是希望能将爱国主义精神,传授给新一代年轻人。

他的事迹,足以让人动容。对于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,在庆幸的同时,是否又该去了解、铭记、缅怀先辈们的事迹?

是的,在我们向前的过程中,依旧不能忘记先烈们。正是他们,才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。而对于涂伯毅这类活着的老兵,我们更应该怀着崇高的敬意。

这里不由得想起来一句话:“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!”

于我们而言,最好的人生,不正是“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”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他,被称为活着的邱少云,有一次上街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