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们怕孩子受冻除了把孩子里三层、外三层地裹起来还开始寻找各种“取暖神器”比如暖宝宝、热水袋……不过,“神器”们虽能带来温暖舒适一旦使用不当可能让娃“很受伤”
“低温烫伤”多发季
悄无声息危害大
前几日,杭州的张女士怕女儿太冷,睡觉前便冲了热水袋放在她的被窝里。结果一觉醒来,女儿腿上起了一片红疹子和小水泡,摸起来还很痛。经接诊医生仔细观察、询问后,判断是热水袋导致的“低温烫伤”。
什么是“低温烫伤”?
“低温烫伤”指机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(一般指44-50℃)的热源,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。使用取暖物品时,由于温度不会太高,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适应了与热源温度的接触,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至对某些人不会引起痛觉,但是在低热能的持续供热中,皮肤的表层组织在热能作用下会逐渐脱水,引起损伤,因此低温烫伤经常不容易被发觉。
“低温烫伤”危害不容小觑
与“高温烫伤”不同,“低温烫伤”的疼痛感并不明显,仅会出现红斑、水肿、起疱、脱皮等症状,面积也比较小。但是,也正因为温度不高,伤口很难察觉,当实际出现症状的时候,皮肤受损程度已经是比较严重了。
资料显示
49℃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分钟后可致表皮损害,超过9分钟表皮将坏死;44℃热源持续接触6小时,可致皮肤不可逆损伤;在44-51℃时损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相关。
预防“低温烫伤”
做好4件事情
科学选购
首先,无论是哪种取暖物品,都应从正规途径购买,并按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。
热水袋
市面上的热水袋质量参差不齐,有些假冒伪劣产品乳胶质量差,隔热效果不好,再加上使用年数过久,导致乳胶老化,很容易造成烫伤。另外,如果栓子密封性不佳,滚烫的热水流到皮肤上,也会造成烫伤。
电热水袋
电热水袋分两种,一种是电热丝(管)式电热水袋,另一种是电极式电热水袋,后者极易发生爆炸。目前国家已经明确将“电极式电热水袋”列为禁止生产产品。赶紧检查自家的电热水袋:用手轻轻捏一下,如果能摸到网状物体或是非常明显的弧形线圈装置,则为电热丝式电热水袋;如果捏到的是较大体积的U形或两截硬邦邦的圆柱体,就是电极式电热水袋,需要立即丢掉!
暖宝宝贴
一般来说,正规材料的暖宝宝,应该是经过国家质量检测认证的。但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劣质暖宝宝,为了降低成本,可能会使用工业废料铁粉,这样就可能带来辐射等风险。
控制温度
温度越高损伤越大。使用热水袋时,可以在外面包上一块毛巾以防止直接接触皮肤,包括暖宝宝也是一样,都不可以直接贴在皮肤上使用。同理,使用其他取暖设备时可适当调低加热温度,比如将电热毯调成低热档,并加一条床单或薄被褥等。
控制时间
避免让取暖物品长时间接触同一部位。○使用暖宝宝贴时,可每隔一段时间,揭下来换个位置贴;○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时,可以在睡前做好预热工作,待被窝暖起来后再关掉电源或移走取暖物品;○使用电暖扇或暖气片时,不要长时间对着身体同一部位吹。
加强照看
给孩子使用取暖物品后,作为监护人一定要多加照看,随时观察孩子的皮肤情况。特别是婴幼儿,皮肤娇嫩,对温度极为敏感,表达能力欠佳,如果大人照看不周,很容易导致烫伤。
不要相信“偏方”
请记住“五字口诀”
如果孩子不慎发生“低温烫伤”,皮肤出现红肿、水疱,千万不能认为事小不必就医,更不可外擦牙膏、大蒜等,或试图用针挑破水泡。这些错误做法不但会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,还可能增加就医时处理的难度,并且会影响医生对烧伤深度的观察和判断。
正确处理请记住“五字口诀”
冲
马上进行“冷处理”!尽快用洁净冷水(15-20°C)轻轻冲洗或浸泡创面10-30分钟。
脱
小心除去衣物,但如果烧烫伤严重,皮肤粘连衣物,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开、剥离,保留粘连皮肤部分,注意不要挑破水泡。
泡
如果疼痛明显,可浸泡在冷水中15分钟左右,但要注意水温,避免着凉。
盖
用清洁的纱布、毛巾、棉布等轻轻覆盖创面,注意不要压破水泡。
医
除非轻微红肿可以自行处理,医院做进一步治疗。不过,最安全的“御寒之宝”还是多穿衣、多盖被愿大家都能暖暖和和过冬
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尊重原创,侵删。欢迎收藏及转发到朋友圈。-END-这里还有有最最最多样的儿童画、水彩、素描、漫画等教程点击查看每日干货教程不停歇戳“阅读全文”立预约抢购课程点击进入大卫美术教育小程序①了解详细课程内容?②一键查询校区地址?③在线免费预约试听课?④在线免费预约活动名额?第一时间GET更多优惠活动信息!点击“阅读原文”预约抢购39.9元线上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